全力守护餐桌上的安全,看江苏专家如何“降伏”禽类疫病难题
提起江苏的美食,南京盐水鸭、扬州老鹅、高邮咸鸭蛋等都与禽肉禽蛋类有关。在大多数人看来,禽类疫病离日常
2023-05-24提起江苏的美食,南京盐水鸭、扬州老鹅、高邮咸鸭蛋等都与禽肉禽蛋类有关。在大多数人看来,禽类疫病离日常生活较遥远,但是,一旦禽类发生大规模疫病,不仅可能会让我们餐桌上的菜品缺少滋味,更可能引发人兽共患病。
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禽饲养国,禽蛋和禽肉总产量世界第一。江苏的禽病工作者们如何监测和“降伏”病毒,守护着大家的“菜篮子”与舌尖上的安全?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一探究竟。
(相关资料图)
突破家禽细胞免疫“卡脖子”难题
助力产业发展
很多人喜欢吃溏心蛋或者生鸡蛋,殊不知一旦这些鸡蛋在生产环节遭受沙门菌的感染,人类也可能会不幸“中招”。
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,已成为公众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。“畜禽重要疫病和人兽共患病防控是国家重大需求,只有把动物疫病的源头问题控制住,才能控制人兽共患病。”扬州大学党委书记,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性危害因子(动物源)控制实验室、江苏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焦新安告诉记者。
在人兽共患病中,沙门菌病是典型代表。“根据统计,在人类食物中毒中,70%由生物性危害因子导致,沙门菌位于首位。人类感染此菌后会引发腹泻等症状,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败血症、休克,甚至死亡。”焦新安团队老师孟闯告诉记者。
面对诸如沙门菌病等在内的防控难度大的病毒,保护性细胞免疫是关键。但是,其细胞免疫研究一直存在着“卡脖子”难题,严重制约防控成效。为此,经过多年努力,焦新安带领团队成功创制家禽疫病细胞免疫防控新技术,探明重要禽病流行新特征,研制出新型系列疫苗候选株和DIVA配套检测技术、研发新型佐剂等免疫防控新产品,形成“生物安全+综合免疫”的防控新体系,实现了精准检疫淘汰,使家禽沙门菌病等疫病的净化取得显著效果。
科学研究必须走出实验室,融入产业发展,才能做到“墙内开花墙外香”。多年来,实验室专家团队与相关企业展开一站式帮助,切实为他们解决技术难题。“畜牧产业链长,从养殖场的选址到饲料、兽药、屠宰储存等,哪个环节出了问题,都可能对最终的产品品质造成影响。我们会从选址、消毒、疫苗接种开始,手把手帮助养殖企业解决技术难题。”孟闯表示,通过团队的合理规划与指导,养殖场内动物的病死率和淘汰率可降低10%左右,并能够减少抗生素的使用,降低动物的耐药性,控制药物残留,减少环境压力。在这过程中,一些大型养殖场可以节省300万至500万元。
疫苗建立免疫屏障
鸡瘟由一类动物疫病降级为二类
5月13日,在扬州举办的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扬州大学教授刘秀梵获“终身成就奖”。他所带领的团队研制出了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城疫疫苗——基因Ⅶ型新城疫新型疫苗,可同时预防鸡群和鹅群中的新城疫。
自面世以来,该疫苗已累计生产销售超过100亿羽份,在全国31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推广应用,为养殖企业增效50多亿元。
“新城疫”俗称鸡瘟,与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样,是危害全球养禽业最严重的两大烈性传染病之一,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100%,多年来一直是我国《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(2012—2020)》中优先防治的禽类两大疫病之一。团队核心成员、扬州大学兽医学院胡顺林博士告诉记者,基因Ⅶ型新城疫新型疫苗株打破了新城疫疫苗株完全由国外引进的局面,与此前国际通用疫苗株LaSota相比,该疫苗株毒力更弱、免疫原性更好,免疫后产生的抗体滴度高4倍以上,清除病毒的能力强10倍以上。
“近年来我国新城疫发病率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,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城疫疫苗起到了很好的安全防护作用。”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研究员刘华雷表示。去年,在农业农村部调整的陆生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,新城疫由原本的一类动物疫病降级为二类动物疫病。
新城疫病毒存在多个基因型,其中鸽源基因Ⅵ型新城疫病毒仍在我国广泛流行。“最近,我们正在研制鸽的新城疫疫苗,希望尽快实现突破。”胡顺林表示。
在候鸟迁徙区捡拾鸟粪
让“新”病毒无处遁形
病毒不断变异,无论是禽类疫病的常态监控和研发疫苗,开展病原流行病学调查十分重要。野生鸟类特别是候鸟可能成为传播病毒的载体,为做好监测,由扬州大学彭大新教授负责的华东地区家禽/野禽界面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团队每年都会进行一项重要工作——采集鸟粪。
在全球主要的9条候鸟迁飞区中,有4条通道经过中国。中国东部尤其是沿海地区,就处于东亚-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范围内。每年的4、5月份,冬季在南方过冬的候鸟纷纷北迁,寻找合适的栖息地繁衍生息。这些野鸟在路途中会经过水面、滩涂、山林,会与养殖的家禽产生接触,一旦双方携带或已经感染了禽流感病毒后,经过候鸟的迁飞将加速病毒传播,甚至引发疫情。
“我们负责我国华东地区的禽流感病毒监测工作。一般情况下,团队会前往洪泽湖、高邮湖、太湖、杭州湾湿地、崇明岛等地区,这些地方水面广阔,鱼虾丰富,是候鸟们喜欢聚集的地方,也是禽类养殖业发达的地方。”流调小组组长秦涛副教授告诉记者。
今年5月初,“鸟粪采集”小组刚刚完成了一次高邮湖地区的鸟粪收集工作。对他们来说,这个过程快乐却又辛苦。“我们一般会选择当地水源地附近进行采样。在采样时,要注意甄别鸟类的粪便。”小组成员刘海告诉记者,“此次大家采集的是白鹭的粪便,它们的粪便呈白色喷射状,与常见的当地麻雀、喜鹊等留鸟有着较大的区别,是比较好区分的。”
穿上防护服,带着低温保藏箱等装备,每天在凌晨4点之前、鸟叫声刚出现时,“鸟粪采集”小组的同学们就必须抵达此前已经确定的地点。“最佳的采集标本地点其实在鸟窝密集的树下,这里的粪便往往密度大且新鲜,能够满足检测要求。”刘海说,在这样的地方,他们偶尔也会遭遇意外的“惊喜”——鸟粪从天而降,落在防护服上。这时候大家非常兴奋,蜂拥而上采集,因为刚掉落的粪便最新鲜,符合样本采集标准。
正是在国内数个家禽、家禽/野禽界面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小组的努力下,摸清了禽流感的传播与变异规律,使之成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灭活疫苗升级的重要依据,也使禽流感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。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叶真